羊群效應


有則幽默講: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,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,沒有地方落座,
於是他靈機一動,喊了一聲:“地獄裡發現石油了!”這一喊不要緊,天堂裡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,
很快,天堂裡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了。這時,這位大亨心想,大家都跑了過去,莫非地獄裡真的發現石油了?
於是,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。


笑過之後,聰明的你應該很快就能明白什麼是羊群效應。
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,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,但一旦有一只頭羊動起來,
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,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的狼和不遠處更好的草。
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,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,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。

法國科學家讓-亨利?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。

他把若干松毛蟲放在一只花盆的邊緣,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,在花盆的不遠處,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,
松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。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,飢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。
而可悲的是,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。


動物如此,人也不見得更高明。

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,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,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。
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,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。

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”、“木秀于林,風必摧之”、“出頭的椽子先爛”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。


20世紀末期,網路經濟一路飆升,“.com”公司遍地開花,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,
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,燒多少,股票就能漲多少,於是,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。


2001年,一朝泡沫破滅,浮華盡散,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,獲利的只是領頭羊,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。
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,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,一個觀點借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。
遊行示威、大選造勢、鎮壓異己等政治權術無不是在借助羊群效應。


當然,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,羊群效應並不見得就一無是處。
這是自然界的優選法則,在資訊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條件下,看別人怎麼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(這在博弈論、納什均衡中也有所說明)。

羊群效應可以產生示範學習作用和聚集協同作用,這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成長是很有幫助的。


羊群效應告訴我們:
對他人的資訊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,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,出奇能制勝,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,常法無定法!
你要點評四周的風景,首先要爬上你的屋頂。歌德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...其實盲目的人很多...
...有自知無自知的都很多...
...有自知的盲目比無自知的盲目令人更覺得可怕...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ko13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